[分享] 我的寶貝不貪心

2009061308:29
我的寶貝不貪心 對象:幼稚園小班

洪福財-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

「喜歡嗎?爸爸買給你!」,曾有個電視廣告,藉由一個窮爸爸,一方面反諷著口頭承諾與實際狀況的不相稱,另方面則引出這個窮爸爸也有著滿足孩子希望的期待。



現實生活中,多數家長總是盡力地滿足孩子的嚮往和要求,這是再自然不過的親情驅使;但是,許多家長卻也發現,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把「我想要」掛在嘴邊?明明家中玩具已經多到「淹腳目」的地步,孩子還是不斷要求買新玩具?看到別人手中的玩具,記不得自己也有類似、甚至相同的,仍使出哭鬧絕招吵著要買。
孩子會出現貪心行為的主要原因有四個:

1. 對外物感到新奇或好奇心驅使:當出現令孩子感到新奇的玩具、食物或文具用品等,孩子會迫不及待的想要佔有;有時候孩子並不十分清楚物品的樣貌或屬性時,也會因為好奇心驅使而要求先擁有或賞玩。
2. 滿足主導或存在感:當孩子學會表達後,家長常會發現孩子會把「我要…」等話掛在嘴邊,孩子常藉由自我表達或引起注意來「證明」自己的存在,藉由主導局勢來滿足自己的存在感。
3. 行為習慣:所謂習慣,是指穩定出現的行為。有些孩子習慣在新事物出現時,便以「婷婷要…」、「安安要…」回應;有時家長會好奇地反問孩子「○○要什麼?」,孩子甚至出現不知所措或狀況外的莞爾反應。
4. 與友伴或手足競爭:當孩子在團體或是家中有兄弟姊妹時,我們也常發現孩子會出現類似競爭表現,想要爭得物品的擁有權或優先使用權。這種情形除了與孩子的好奇心有關外,孩子有可能是想藉由爭得擁有權或優先權的同時,證明是否也同時「爭」得師長的情感與關心。

孩子出現貪心的行為,其實與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有關,家長不必過於擔心。當家長慢慢地觀察孩子的行為,找出孩子出現貪心行為的可能原因後,可以藉由與孩子討論與溝通想法,讓孩子了解到他人對貪心行為的感受。以下提出幾項親子討論的建議,供家長們參考:
1. 讓孩子感到安全:除了平時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外,親子對話時,家長要營造讓孩子感到安心對話的氣氛,才可以讓孩子無顧忌地說出心理的感受。
2. 讓孩子感受重視:在對話的過程,家長可以告訴孩子「爸爸/媽媽好愛你,有一件事你跟爸爸、媽媽一起想辦法好不好」,讓孩子感受到尊重,願意與家長平心地對話。
3. 與孩子討論分享:在討論的內容上,親子可以針對分享的意義,說說分享對自己和他人可以產生的好處,讓孩子能夠有所感受。
4. 與孩子討論感謝:除了分享外,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感謝,例如:「我們有好吃的麵包,要感謝誰的幫忙?」,感謝和分享的討論可以穿插為之。
5. 與孩子進行約定:當討論暫告段落後,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行為表現,例如:「小新晚上要來我們家,你可以和小新分享甜甜圈嗎?」。如果孩子能正確做到約定,也請您記得鼓勵孩子呵!

《摘自巧連智月刊快樂版 2008年12月號》
http://www.benesse.com.tw/knowledge/knowledge.aspx?id=7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