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--構音異常

2009060508:08
因為晴的發音有些不正確,例"阿公"變"阿東"。
所以媽咪上次健檢時有問過醫生,醫生說這叫"構音不全"。
是因為發音時舌頭的位置放錯了~才會這樣。
如果一直到四歲發音還是這樣沒改善,建議去找語言治療師上課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. 何謂「構音異常」?

「構音」即俗稱的「口齒是否清晰」。「構音」為產生語音的過程:它是將由胸腔呼出之氣流經過聲帶振動發出的音源,以唇、舌、顎、咽等構音器官的磨擦或阻斷等動作,而發出各種語音的機能。這種機能通常大約由二歲開始逐漸發展,到六歲左右才會有接近成熟的各種構音能力。構音發育有一定的里程軌跡:二歲已發展出的音包括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,而最慢發育的音有ㄖㄗㄓㄔ。若構音的發育有半年或一年以上的遲緩,才可視為異常。因此,在二到六歲間存在的某些構音問題,常只是發育過程的一時必然現象。

2. 「構音異常」分作哪幾種類型?

(1) 替代音(substitutions):以另一語音代替標準語音,或以其他類似聲帶振動的聲音取代標準語音的情形。例如:「公公」說成「咚咚」,以ㄉ代替ㄍ。
(2) 歪曲音(distortions):語音歪曲變化,聽起來不同於標準語音,此發出的聲音是語音系統中不存在的音。
(3) 省略音(omissions):聲符韻符被省略,例如:鞋說成一ㄝˊ,而造成不正確的發音。
(4) 添加音(additions):正確的語音內加入不該加的音,例如:ㄔ飯說成 ㄔㄨ飯。
(5)聲調錯誤:國語的四聲運用錯誤。
(6)整體性的語音不清:例如唇顎裂、聽覺障礙、腦性麻痺等類兒童的咬字不清晰,但無確定的構音錯誤組型。

3. 構音異常的原因為何?

主要分成四大類,或由數類原因混合引起。
(1) 智能、中樞神經以及人格和環境的問題:含這類原因引起的構音異常,治療上最為困難,常需特殊教育的協助。
(2) 聽覺問題:言語的發育須靠外界給予聽覺的刺激才可學習,因此早期發現並治療聽障礙很重要,必須在言語功能發育的年齡以助聽器利用剩餘的聽力刺激,或以其他可接受刺激的機能來學習語言。
(3) 構音器官的問題:包括構造異常及神經肌肉運動性的問題。如牙齒咬合不正,及由腭裂等原因引起的腭咽閉鎖不全造成的鼻音過重。腭裂的治療,建議在2歲半到6歲間做修補及語言治療;若仍有腭咽閉鎖不全,則在12歲前再做咽瓣腭咽重建手術及術後語言治療。此外,因外傷或手術造成的構音器官損傷,也可能引起構音異常,至於舌繫帶過短造成的構音異常極為罕見,只有在舌尖伸出無法觸及下唇的情形才可能影響到如ㄋ、ㄌ的音,此時才須剪開舌繫帶。
由構音器官之神經肌肉運問題引起的構音異常,包括輕微的口腔或舌部動作協調不良或靈敏度差,到較嚴重因中樞神經病變引起的「神經運動性言語障礙」常會合併語言層次的問題,如小孩的腦性麻痺和成人的中風等,也需要語言治療來改善。
(4) 機能性的構音異常:為兒童族群最常見的構音問題。這類構音異常沒有上述三類的病變,只是某些音的學習發育上有遲緩現象,以語言治療來改善有很好的效果。當然有些兒童的構音異常會逐漸自然改善,但若未加以早期治療,成人後便有可能留下一些很難矯正的構音異常。

4. 構音異常的治療為何?

以語言治療為主,並需要家長的充分配合,其步驟包含以下階段:
(1) 增加自我問題的意識。
(2) 分析異常音及正確音。
(3) 建立正確的語音:包括發音刺激、矯正構音部位、移音矯正、分析語音、詞句練習及交談式練習。
(4) 語言遊戲
要幫助孩子獲得正確而清晰的語言,必須多方面的互相合作才能供孩子一個豐富的學習經驗。構音治療並不困難,一旦兒童了解標準音及自己錯誤的特徵,並能在單音或音節上發音,就可以矯正得很快。

5. 口吃可以治好嗎?

除了上述構音異常外,還有一類常見的「言語節律性異常」,最多的就是俗稱的「口吃」 (stuttering)。另外如「言語急促」(cluttering),即說話太快使人聽不懂。這兩類「言語節律性異常」的矯正,皆以語言治療為主。

一般人印象中的「口吃」,指的是說話結結巴巴,有口難言。根據美國口吃大師Van riper對「口吃」所下的定義,口吃是「無法自我控制」的說話流暢性失調,不管是重複的發出同一個字音,或是將字音拉長,當事人因此感到挫折或尷尬。
每個人在兒童某時期均會發生言語不流暢的現象,如無特別因素影響,此現象會自然消失,故此時的言語不流暢乃自然現象,並不屬於口吃患者之列。依據美國聽語學會的調查,全美國學生大約0.7%是口吃患者,占語言缺陷人口的第二位。此外,許多研究調查指出,口吃的發生率約佔全人口的1%左右。口吃患者的男女比例約為二比一至十比一不等,可能係因男童在身體上、社會上、語言發展上皆稍慢於女童,處在不公平的競爭下,其挫折感-特別是語言方面-無疑的比女童為多,於是言語方面之不安全感、遲疑和抑制現象更多。此外,如雙胞胎、腦傷、糖尿病等團體的口吃發生率均比普通團體為高。若家族中有口吃患者,則家人常因遺傳或模仿,使口吃的發生率更高。

口吃開始出現的年齡,最高峰約在5至7歲期間。雖然80%孩童的口吃問題,只持續一段時期便會隨年齡增長而消失,但仍然有不少孩童的口吃卻反而更加嚴重,乃至成了一輩子的遺憾。影響口吃行為發生的因素,除了與口吃患者本身的語言發展及能力相關之外,還包括了其他多方面的影響,包括心理特質、父母、社會適應、文化背景等因素,因此,大部分專家傾向認為口吃的發生是生理基因和環境因素互動的結果。
口吃的起因是一個複雜及多層面的問題,是無法靠單一途徑或學說就能解釋清楚的口語障礙。專家們對口吃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,大致有三個不同的派別,包括「個人心理和個人與社會的互動」方面的探討、「神經生理」方面的研究和「語言心理學」。口吃行為不是一成不變的,其特色為具有多變性,即口吃行為會隨溝通環境的地點及時間而產生變化。要為口吃患者設計一個有效的治療計畫,往往必須依賴對個案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診斷和評估。口吃患者在臨床上須做的評估主要分作三部份:聲波、生理和社會心理的評估,再根據檢查及評估的結果,訂定不同的治療計畫。根據患者的年齡和嚴重程度不同,通常可分原發性(兒童)口吃治療及續發性(成人)口吃治療。在兒童口吃治療方面,得到父母與小孩的合作為首當其衝的要務。而治療兒童口吃的方式有兩大派:「間接治療法」和「直接治療法」。「間接治療法」的主要原則是避免兒童對說話感到恐懼,其治療重點在「對外在環境加以修正」一如父母盡量對小孩說話的「順暢」行為加以強化而不要強加指正;同時建議父母說話速度應放慢以提供良好的說話模式。「直接治療法」強調提高兒童對口吃問題的自我覺察能力,並配合增強本身說話順暢的技巧。
針對兒童的口吃,一般建議的是融合「間接-直接」的治療法。在成人的口吃治療方面,目前主要的三種方法包括:「口吃修正治療法」、「說話速度控制療法」及「說話流暢性塑成治療法」;而較常用的治療技巧則有「陰影法」、「遮蔽法」、「隨意性口吃法」、「停頓法」、「節拍法」及「延遲聽覺回饋法」等。
經過許多專家學者的努力,80%的口吃問題已經得到良好的治療預後。口吃的發生是口吃患者環境,及在適應環境時,口吃患者所表現的技巧和能力,互相影響下的產物;因此,口吃的治療必須仰賴多方面的配合。由於口 吃的語言評估和訓練是複雜而多層面的,所以需要耳鼻喉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的專業診斷和協助,才能有最佳的治療效果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:台北榮總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王怡芬

TEL: 28757337-130, update: 2004/12